2013年2月27日星期三

今日心得一:博客与操作【27/2 (星期三)】




理论在认知中,实践在学习中

     初初开始接触,还未真正体验其功能。其实,更多的是由于现今还未教书。若教书时与学生发挥了博客的教学功能。但有一点并不大明白的是用博客(Blog)方式组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的第一项——教学内容的设计,其中所提及的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技术。

发挥功能的前提

但前提是,学生也有想在博客中学习的心态、学生家庭的经济能力等。博客功能最大的发挥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,而且并不能涉及到每位学生,更多的是作为针对性的参考。

教案二:中四第二十课课文古诗《饮马长城窟行》

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?tab=oo&authuser=0#folders/0B0iYjRDrG1DoSU5MT05mcUZZMlk

感想二:语文教学论文

http://blog.163.com/xiaogo1o@yeah/blog/static/9126592920090125537122/



     文中提及快乐写作的前提,教师要介绍中国史上人物的落笔成文以及出口成章的故事。但这方法得来的很大可能会是“我们又不厉害……”的想法,过后就不了了之。

     我认为,要说服一个人喜欢上某样事物,教师必需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本身的喜欢或情感,这是一种情感的转移。若只是死板板地告诉学生你们要向某某人学习或要喜欢上写作,是很有难度的

     情感的转移可以通过赏析某一篇作文时,除了表示作者惊人之处在哪,也提出教师自己的感觉。

*本身超级喜欢文中“打破思维定势,培养学生大胆、创新的精神”,并努力迈向。

教案一:中四第十二课名句精华

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?tab=oo&authuser=0#folders/0B0iYjRDrG1DoM3NjTjMzQkZ4azQ


我的教学反思
第一句名句: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
第二句名句: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

随性听听,听过就算

     学生喜欢听故事,但也就只是听过就算的故事。刚开始在学校实习,忽略了,很多时候学生的视觉会比听觉更敏捷。在白板上写的一些重点词汇,学生也懒得去抄。所以,当我的课堂较多建立在口头教学上时,他们就真的只是听过就算,反正考试不会问“什么是《诗经》?”或者“鲁迅的生平”之类的题目。

     那,到底我还该不该坚持于让他们记得一些不在考试范围内的内容呢?

思考题,茫茫然

     我试图从引起动机以及在讲述教学内容时,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,但学生显得不知这些思考性问题的目的与作用。回想我学生时代,我觉得中文老师教课文的文本是毫无用处的。如今知道了其用处的我,只能一再告诉学生,这些文本理解以及思考性问题,是有助于训练观察力、联想力以及逻辑思维的。

2013年2月25日星期一

感想一:语文教学反思

http://blog.zzedu.net.cn/user1/yanhuayu521/archives/2012/509418.html


针对性的分组教学

     回想起我中六时有个英语科目MUET,当时我在校的老师也对我们班进行了如同文中地分批教学。但,前提是班上只有27位学生。加上,由于升到中六了,所以学生也少了纪律问题,老师只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来分成三组。

     但文中的分组更加地针对性,因为对于不同的组别都注重不一样的教学内容。其实,我觉得很难办得到。分组形式如何?人数如何?教学时如何分别三组来进行?都设定了重重地关卡。但文中老师还是成功了。甚至,令人钦佩的是他可以背熟了学生需要背的内容,这足以给予学生信心,作为一个称职教师信心。

课堂的参与性

     不仅仅听、说、读、写,文中老师都有提到并给予提升方案,就连学生的参与度也逃不过他眼皮底下。当学生逐渐形成活跃和沉默两派,活跃的依然活跃;沉默的继续沉默。沉默的得不到关注,保持着得过且过的心理,就会离教学目的越来越远。

     在此,教师究竟应该怎么做呢?我觉得教师可以在每次的分组活动中调动组员。如果发现有哪个安静或哪个活跃,就把安静的几位放在一起,不得已之下学生也必需发言。其次,就是不让组员觉得谁发言,由老师来“点秋香”,学生发言几次后或许就觉得在课堂中站起来发言并没什么。当中,教师必需留意学生的心理状态,若发现学生过于不愿意站起来,就得深入观察并作出调整,避免学生觉得教师有目的地针对他/她。

教?学?之言:曾经的纠结


教?学?之言:曾经的纠结


教学路线


刚刚开始实习之路的前几天—— 
你要凶,不然学生不会怕你的……
走亲和路线……

实习进行曲的当儿——
     “有没有给学生欺负呀?”
     “学生不交功课就将名字交给训导主任……”

     不一样的学校,实行不一样的策略。有的主攻亲和派;有的主攻严厉派。可最完美的还是亲和不失严厉,我想走这条路。开学的第一天,我说出了我要求的基本条件“相互的尊重”,我也表示了我期待的课堂教学形式“双向互动教学”。
     后来,学生都说每个实习老师第一天总是说同样的话,我知道我浪费了我的第一天。

大学所学VS课堂所教


在课堂上学生给我的反应——
     “老师,你教这些考试又没出的,有什么用?”
“老师,你到底要教什么?”
“老师,你说的这些与今天要学的有什么关系呢?”

     在校老师也告诉我,她和我经历了同样矛盾的阶段。如今,她已自我调节,以应试教学为主,生动教学为辅。当然,也有学生反映说对我的教学很有兴趣,但说这话的学生还是会在课堂上出现“元神出窍”的症状。
我也不断重复地思索,哪个才是我的方向。身为老师,我不用考试,我可以大条道理地告诉学生别太在意考试的分数,课外知识也很重要。但换个角度,若我是学生的话,我还能说我丝毫不在意考试吗?
目前,我也还在尝试融合“应试教学”以及“生动教学”。只能说,无论是教学方法与内容,都与大学所授的产生了极大的差异。

人缘,其实很重要

     我与学生,只是七年之差,但似乎和我学生时代的观念产生了歧路。学生和教师已经处在平行线上,要与学生相处,就得主动出击,先展开微笑、先打招呼,少数时还会遇到热切不受理的情形。
进班,通常我就只会一件事:教。与学生交流比较少,学生有心事也不懂如何开解。仿佛,“教师”与“学生”两个字就隔了一个沟渠(个人觉得只是沟渠,还不构成鸿沟)。
但我有一个实习朋友,和学生混的很“麻吉”,看得我好生羡慕。当然,羡慕的同时,我也在向她学习。只是,我和他都知道,学生和你混得“麻吉”是一回事;听不听你的课又是一回事。

所以,还是要继续学习……